鄞州晚7点|“我们有场地,来!”公共文化的传播中,他们主动出力
甬派君有话说
鄞州晚七点,美好等你来!
鄞州是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,公共文化建设持续领跑全省,不少探索走在全国前面。
今年以来,鄞州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,深耕文化志愿者建设的“鄞州实践”,发力建设“鄞州晚七点”公共文化品牌,探索打造政府搭台、社会自洽、多方获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系统。
这是经历了“送文化”“种文化”之后,鄞州把握公共文化建设的新阶段、新方位、新坐标、新起点而进行的最新探索和努力。
一年来,探索卓有成效,“鄞州晚七点”品牌初具影响力,一个自给自足的公共文化生态系统初具雏形。
甬派刊发系列报道,从故事入手,详尽剖析“鄞州晚七点”的运作机制和成效,为鄞州,也为全国其他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启示和经验。
“这里是‘鄞州晚7点’的艺术分享点现场,各位朋友,大家晚上好。”
“首先,我为大家隆重介绍一下今天的授课老师。”
说话的,是文化广场梨枣书店的员工——江可欣。这样的开场白,对90后的她来说,已重复很多次,越来越顺畅。
还记得6月份的每个周日,都有一堂“鄞州晚7点”的公益课程安排在梨枣书店。作为“资深”的公益空间中的志愿者,场地布置、接待、签到……一整套流程她走得行云流水。
“其实,这个都归功于在探索中逐步完善的管理机制。”
江可欣向记者出示了“鄞州晚7点”城市文化公益空间管理规范。
规范中,课前预告、课前场地布置、授课老师的后勤保、上课秩序的维护、资料上传等相关的内容,都以文字形式被明确。就连介绍志愿者老师的主持词都有固定的模板。
“看着很定式,但有助于‘鄞州晚7点’品牌的规范化和专业化,对于我们场地提供者来说,也更容易明晰需要做的配合工作。”
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中,她时不时会拍点现场的照片上传至“鄞州晚7点”小程序作资料留存,同时维持场地秩序。
“场地不是完全封闭的空间,因此来逛书店的人偶尔会旁观,对于有兴趣听的顾客,我们会引导他们坐下,文化传播当然是越广越好。”
课程结束后,随着听众们陆续离去,她和其他同事的工作就是将场地收拾完毕。
“这种工作体验很特别,我还是挺享受的。”
梨枣书店。
她记得,2020年5月,在鄞州区图书馆参加活动时,发现有个海报上印着“鄞州晚7点”的公益空间申报信息。
“涉及公益,我们马上申报,很快就通过了申请。没多久,鄞州区天天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就来联系我们了。”
当年6月初,梨枣书店就迎来了第一场“鄞州晚7点”的公益课程——鲁焕清老师的《清说红楼》。
江可欣也惊讶,课程吸引了近50个听众来。
“听众都是一些很有学识的有文化追求的人。鲁老师知识渊博,讲得东西特别接地气。我从没想过能用网红用词和特定角度来讲解红楼梦的。”
公共空间之一,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。
那次过后,她坚信,好的文化课程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不可小觑的。书店也办过不少的读书会,但这样的延续性的、公益性质的、有深度感染力的几乎没有。
曾经她也想过,这样的公益平台,做了是否会影响生意?毕竟自己所在的是商业书店。
最终的答案是,不会。
“课程的受众群体来上课的同时,对书店有更直观的印象,会了解到这座城市还有这样的文化。”江可欣说,在接触“鄞州晚7点”后,从最初提供场地的初衷,升华成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带去精神食粮的“实体公益参与者”。
在她看来,实体书店的性质已不单单是一个书籍销售商,而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空间。这个空间可以去连接作品、创作者、社群与公众,不断地用文化叙事来保持地方的吸引力,甚至激发城市更新的能力。
当然,城市文化公益空间不止于书店,应该有更多的场地。
今年5月初,江可欣代表梨枣书店,参与了“鄞州晚7点”城市文化公益空间管理规范的交流会。
会上,她很开心能见到很多公益空间的代表。
“公益空间越多,说明‘鄞州晚7点’平台的公益课程辐射更广,不论是讲师还是听众,都有着更多的选择。”在她看来,越来越多的文化空间参与到到城市公益文化的推进中。
甬剧博物馆。
这是一个好现象。
截至目前,除去十里红妆书店、梨枣书店、行旅天堂、鄞光溢彩·堇书房、四明书局(堇书房)、鄞州书城、宁波书城等,鄞州区社会组织创新园、鄞州区图书馆、善园、甬之美艺术交流中心、徐昌阁旗袍文化会馆、甬剧博物馆、甬式家具博物馆、明贝堂、灵萃书院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精彩艺校、1001咖啡馆、府溪书房等纷纷加入到城市文化公益空间。此外,融创涌宁府书享空间、插花艺术馆、鄞州区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等也在加入的行列中,未来,在这些空间举办的分享课程,已在安排的路上。
编辑:沈莉萍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